小9直播官网专业生产机械格栅、叠螺机、砂水分离器、刮吸泥机等环保产品,厂家直销,保质保量,欢迎来电咨询。
全国咨询热线:18921293237
联系我们

【 微信扫码咨询 】

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中心 > 叠螺机系列

了不起的科特派丨藏粮于技 用心做好一颗螺

时间: 2024-12-15 08:40:48 |   作者: 叠螺机系列

  编者按:今年是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25周年,斗转星移的时光里,科技特派员心怀赤诚,一腔热血写春秋,他们穿梭山林、躬耕田野,以使命和责任、情怀和担当,在八闽绿水青山的大地上写下一个个生动故事。今起,东南网推出《了不起的“科特派”》系列报道,记者深入田间地头,讲述福建25年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取得的丰硕成果,解读科技特派员如何用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爆炒田螺、迪鲍米线、田螺煲……在建瓯市迪口镇能吃到各种以田螺做的美食。日前,田螺米线在第二十五届中国美食节地标美食和文化主题宴席精品展展出,鲜香可口的迪口田螺引人侧目,入选2024“地标美食名菜”。

  深秋时节,镰刀刚过稻田,水田里只剩下光秃秃的稻秆,正是冬季来临前的萧瑟。但在郑智富的稻田里,却见枯秆又发新芽,几点绿色点缀秋日的凋敝。在那片枯秆之下,正藏着迪口镇鲜美的“鲍鱼”——迪口田螺。

  59岁的科技特派员练进旺行走在稻田间,时不时蹲下身观察藏在稻秆中田螺的生长情况。眼前这片稻田正是农户郑智富辛勤劳动的成果,也是练进旺创新稻螺综合种养模式的成功典范。

  “我们迪口镇山好水好,野生的田螺都很鲜美,但产量不稳定,如果田螺能在稻田里规模养殖,做到一田两用,就能实现双倍收益。”三年前,练进旺给郑智富算了这么一笔账,种植水稻大半辈子的他打算做第一个“吃”螺的人。

  撒苗、喂食、防害……郑智富一丝不苟,转眼秋收,割完稻米后,他又忙着在稻田里捡田螺。“捡田螺也有些门道的。”郑智富热情地向记者传授挑选田螺的窍门,“个头大的一般做母螺,用于产螺仔;个头小的还没长好,拇指大小的螺正好。”

  他捞起几颗螺捧在手里,练进旺像往常一样前来指导,他挑出其中一颗螺,“这颗螺螺盖往下凹,不够饱满,缺少营养,要培肥了。”田埂上堆放了几捆稻秆,在练进旺的眼里,这是变废为宝的好材料。“豆渣、稻秆、麦麸、酒糟、米糠……这些都可当作田螺的养料。”练进旺介绍。他更是因地制宜,利用建瓯丰富的竹笋当肥料,“竹壳含有机物质,建瓯一年四季都有笋,剥下来的笋壳丢给田里的螺,减少相关成本的情况下还能养好螺。”

  2021年,练进旺下派担任迪口镇店村村。经过调查,他发现迪口镇山垄田撂荒面积较大,于是着手通过发展稻螺种养来解决撂荒地复耕复种这一问题。

  同时,他尝试将迪口田螺与水稻相结合,创新提出一种山垄田稻螺综合种养模式,该模式一经推广便收效显著,经过试验,可实现亩稻螺产值达4000元以上,不仅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也重新使撂荒地焕发出勃勃生机。“稻田有收益,就能够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水温在20-28度之间,是最适宜田螺生长的温度。”“螺苗的密度也不能太高,一亩大概50-80斤左右。”“营养要跟上,放点豆渣、酒糟、米糠之类的。”……刚从农田回到稻渔科技小院,练进旺便马不停蹄地指导来自井岐村、长源村、东山下村几名有意发展稻螺种养的农户。

  几名农户就自家田地多沼泽、中间硬四周软的土质情况向练进旺请教。在这座占地面积8亩的科技小院里,练进旺常常进行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活动。为提升当地农民的技术水平,小院还定期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和技术服务,目前累计开展50多次观摩培训和现场技术服务,参加的种养户和技术人员多达1000人次。

  谈及“迪鲍”这个特别的品牌名,练进旺热情地介绍,“我们致力打造迪口的‘鲍鱼’,品牌打响了就有市场,农户就没了后顾之忧。”据记者了解,如今“迪鲍”在建瓯市十分走俏,农户稻螺种养的田螺还未出市便销售一空。

  “现在的种养面积还远远不足。”练进旺计划在明年提高产业规模,向建瓯市内其他乡镇推广稻螺种养技术,将迪口镇山垄田种植培养面积从现在的800亩发展到3000亩以上,并带动建瓯市其它乡镇的稻螺种养,全方面实行“抛荒+稻渔种养”模式。提高稻渔种养效益,扩大山垄田粮食种养面积,稳定粮食生产工作。

  自下派以来,他的足迹遍及店村村每一个田间地头,不是向农民传授农技知识,就是实地了解产业高质量发展情况。“要让农户热情参加进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鼓励村民加入稻螺种养项目,他免费向村民发放螺苗,号召村两委带头垂范,他则多次利用晚上农民有空的时间到村里开展交流发动工作,积极动员村民参与,如今店村村实现稻螺种养300多亩。

  为更好地促进三产融合,练进旺以产业平台建设为抓手,以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重点,带领团队注册了“迪鲍”商标和“迪鲍小院”餐饮品牌,“迪鲍米线年南平市“武夷味·好乡厨”评选活动本土特色菜肴第二名,建瓯参赛单位中位列第一,逐步推动“农+旅+文”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詹长设近来喜上眉梢。在占村村黄村自然村的稻螺种养基地,由于稻田地处偏僻,常有野鸭、老鼠、白鹭等天敌偷吃田螺,为此他极为烦恼。但如今,他在150亩稻田上立有12个监控摄像头,水田围起了网子,上方还挂着颜色不同的彩带。“监控防偷盗,网子防老鼠,彩带吓禽鸟。鸟啊鸭子飞来,监控会自动报警,它们就会被吓走。”勤劳的农民与田地打了一辈子的交道,在防治天敌上他们有自己的一套方法。“这些办法确实有效,现在田螺的产量稳定了很多。”

  稻田内,大如半个拳头的母螺在稻秆上缓缓爬动,几颗中等大小的田螺伸出触角四处探寻。“这里的螺养得很不错,颗粒饱满,营养很足。”练进旺捞起一颗田螺仔仔细细地观察。詹长设去年才开始种养稻螺,“现在都已经捡了6次了,一次一亩田能捡20斤左右。”

  据作为廊桥的讲解员詹长设介绍,他很早就开始养殖土螺,“土螺的产量不太好,一年只能捡一次,所以收益也不高。”自练进旺推荐提供中华圆田螺发展稻螺种养以来,螺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稻谷的价格每斤也增加0.5元,稻螺种养效益明显地增加。如今稻螺种养的田里不见一颗福寿螺。

  从立夏开始便能陆续捡螺销售,詹长设的田螺主要售往厦门。尽管拥有丰富的养螺经验,但他对练进旺的指导依然认真听取。据他说,有些农户不规范用肥用料,导致田螺“吐白丝”损失严重。“在如何用肥与杀虫剂的挑选上,练书记给了我很多指导和帮助,包括在水稻的选种上。”

  詹长设的水田里种植的是“野香优莉丝”和“81优34”水稻,“这个米非常好卖,今年我们种了1万多斤,现在都卖了一大半了。”

  近年来,练进旺积极推广山垄田稻螺种养模式,引进无籽螺生产技术、三倍体中华青鳅、籼粳杂交稻品种“浙优21”“81优34”等技术成果开发转化。其中,“浙优21”品种亩产达1008.51公斤,创全省公开大面积测产最高产量,“浙香银针”获2023年福建省渔米鉴评大赛金奖。

  如今,迪口镇政府已把稻螺种养作为产业来发展。目前,迪口镇五村联建稻渔种养面积800余亩,种养户每亩可增收3000元,并辐射带动周边400亩稻渔种养。

  始于科技,终于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特派员练进旺的努力和创新,迪口镇的稻田不仅恢复了生机,田螺也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法。通过稻螺综合种养模式的成功实践,不仅有效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还为传统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迪鲍”品牌已经在当地市场上打响名号,成为建瓯市一张亮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