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媒体看辽宁丨人民网:传统产业是不是落后产能?——来自辽宁传统制造业企业的一线
近段时间,以AI企业为代表的“杭州六小龙”接连出圈,引发海内外的高度关注。新兴起的产业的新技术、新概念令人目不暇接之际,冶金、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似乎很难与之“争夺眼球”。
缺少曝光率的传统产业是不是已经是“技不如人”的落后产能?带着这样的一个问题,人民网记者日前走访了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部分传统产业企业,发现刻板印象中的“傻大粗黑”正发生惊艳的转变,传统产业同样涌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始建于1905年的本钢,是新中国最早恢复生产的钢铁企业之一。新中国自己设计制造的第一批枪、第一门炮、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和第一艘核潜艇上,都使用了本钢的钢材。
中国的水能、煤炭等资源多集中在西部,能源需求多集中在东中部,若没有特高压输电技术作为电力高速公路,很多电就会困于当地。正是有沈变公司这一类公司制作的“大国重器”,西电东送才能从蓝图变为现实。
在辽宁,很多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在悄然走向高端化发展:沈鼓集团研制出我国首台LNG船用低温离心压缩机,全球首款四座氢内燃飞机原型机在沈阳首飞,辽河油田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电热熔盐储能注汽试验站投用……一个个高端产品不断填补空白、打开市场,辽宁传统制造业的“老家底”被激活,一条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渐次伸展。
本溪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背驮式AGV承担起转运工作。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辽宁,为数众多的老工厂、老企业为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设备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场景。去年,辽宁省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7.1%。全省新增省级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12家,全省规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和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了64.8%和8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通过开发甲醇全生命周期管理,不仅减少了高浓度甲醇尾气的排放,还为企业创造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东北制药201分厂副厂长赵志远介绍,“仅此一项,年节约甲醇近620吨,实现经济创效148万元。”
传统的石油炼化企业在生产的全部过程中,需要建设巨大的凉水塔来冷却工业热水,耗费大量的淡水资源。恒力石化跟科研单位研发了一整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系统,每年可省出10万个家庭的用水量。
“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理念和技术。”在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副院长李凯看来,传统产业在我国制造业占比超80%,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持经济稳步的增长的基本盘,对于维系国家产业安全具备极其重大意义。透过辽宁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之路,能清楚看到“传统”与“新兴”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新兴起的产业所需的装配部件、关键材料等,需要传统产业提供稳定的配套保障;另一方面,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在制造业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和可能。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